产品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身边好人]热血忠诚写青春

发布时间:2024-03-25 作者: 产品中心

  他,1985年6月出生,是一个标准的“80后”。他,2004年9月入伍,2006年10月入党。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天起,他就用一腔热血、一身忠诚、一片大爱捍卫着那颗闪闪发光的警徽,先后荣立个人一、二等功,荣获公安部“优秀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省“杰出青年卫士”、“滨城百姓心中十大可亲警察”等20余项殊荣;今年6月,他还光荣当选全国边防部队第三届“十大边防卫士”。他就是辽宁边防总队龙王庙边防派出所正连职干事陈伟强。

  ……逃窜了近8公里,嫌疑犯始终没有办法摆脱身后紧追不舍的两名民警,被逼到山坡的梯田上,眼见逃脱无门,猛地转回身掏出一把尖刀,凶狠地向一位民警挥舞而来,这位民警来不及多想毅然冲了上去,搏斗中冰冷的尖刀刺进了民警左胸,鲜血瞬间浸透了警服,他不管不顾,向着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5米……10米……30米,终因失血过多,倒在路上……随后赶到的战友将已抢劫大连女出租车司机13起的嫌疑犯制服,抓捕归案。

  这一幕发生在2008年1月4日,这名受重伤的民警叫陈伟强,在医院抢救了一天一夜才脱离生命危险,刀口距离心脏仅有3厘米。

  那时他才22岁,从警刚刚3年。年轻的他身上有着同龄人的热情、真诚、善良,更有着警察所特有的勇敢与忠诚。现在,兴民村的老百姓天天都会看到陈伟强骑着自行车走访的身影,并亲切地称他为“骑自行车的小陈”。他忠实地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尽心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用青春和热血系牢警民关系的纽带,成为辖区百姓的贴心人。

  2008年3月,伤病初愈的陈伟强就投身到兴民村工作中,并与战友们一起执行案件侦破任务。他是英雄,却没有躺在荣誉簿上止步不前,他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继续当着“拼命三郎”,在惩治犯罪上,敢打敢拼不言败。

  2009年末,辖区内连续发生多起建筑施工工地材料被盗案件,陈伟强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中蹲守了20多个夜晚,连日的黑白颠倒导致他免疫力下降,手脚布满了冻疮,两腿长满了疖子,溃烂的伤口让他的衣服上星星点点地沾满了黄脓,动一下就钻心地疼——这是陈伟强负伤后留下的后遗症,年年都会犯上几次,疼起来坐卧不安,难以入眠。连日的蹲守终于换来成果,当5名嫌疑犯再次作案时终于落入警方的包围圈,据交待,5人从2009年以来盗窃建材23起,涉案金额达2万余元。

  病痛的折磨阻止不了陈伟强办案的脚步,恐吓威胁更是不起丝毫作用。2010年1月,辖区内接连发生多起持刀抢劫案,陈伟强带队开展了一系列调查侦破工作。面对“你再继续查,小心后果”的多次恐吓威胁,陈伟强没有丝毫退缩,带领专案组先后赶赴大连、瓦房店等地调查取证,终于一举打掉自2008年5月以来,先后在大连市区、金州区、开发区、瓦房店市等地疯狂作案60余起的重大抢劫犯罪团伙,从而破获了金州区历史上最大一起团伙抢劫。

  2008年3月至今,陈伟强经手侦破刑事案件有95起,查结治安案件68起,查处嫌疑犯40人,抓获网上逃犯12人。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陈伟强深深懂得,辖区不稳定,群众就不会有安全感、幸福感。几年来,无论辖区内的大小案件,陈伟强都一头扎进去,案子不破,绝不退缩,在战友中赢得“拼命三郎”的美誉。陈伟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着神圣而光荣的职责,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深刻诠释了“人民警察”应有的涵义,护得一方安居乐业,保得百姓生活安宁。

  他是社区百姓口中亲切的“老儿”、“强哥”,他是社区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是百姓要请这“家里人”吃一顿饭却三年也没请上……

  一个午后,兴民村的夏大娘正坐在自家炕上打盹儿,忽然,外面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夏大娘以为地震了,光脚就跑了出来。到院里一看,院墙塌了半边。夏大娘又急又怕,跑回屋拿起电话就拨通了陈伟强的号码——对这个号码,大娘已经烂熟于心。一会儿,陈伟强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就奔来了。见到陈伟强,夏大娘像一个受了委屈的母亲见到儿子一样,抱住他哭出声来。陈伟强一边轻拍夏大娘后背,一边连声安慰,并答应尽快把塌的墙再垒起来。在不知道内情的外人看来,这就是儿子在安抚自己的母亲。此时,夏大娘才想起还没打电话告知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几乎天天在兴民村上演,辖区里的群众早已把陈伟强当成自家的孩子、自己的兄弟,这种特殊的亲情,自陈伟强来到兴民村的那一天便蕴育着、成长着……当然,这个亲情故事的开头并不顺利。

  2008年3月,初来乍到的陈伟强有些不适应,当时兴民村外来人口是非流动人口的近3倍,在走访群众时,吃“闭门羹”是常事。但为了尽快熟悉辖区情况,陈伟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至少走访10户居民,至少工作12个小时,晚上一定到辖区转转。走访时,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白天不行晚上,晚上不行第二天再去。就凭着这个“笨”办法,陈伟强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将辖区居民全部走访一遍,并且做到“提名知人,提人知名”。几年来,在与辖区百姓交往过程中,陈伟强把每一位村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自己的“真情”换取了辖区百姓的“亲情”。

  2009年2月14日晚上,正赶上春节,但村民吴艳超脸上却没有丝毫喜庆,一个人独自走在街头——他的哥哥刚刚因病去世,由于其常年在外漂泊打工,没有身份证,尸体在火葬场停放7天无法火化,逝者的无法安息和每天100元的停放费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在街上巡逻的陈伟强看到了垂头丧气的吴艳超,在知道了他这个难心事后,经过多方的确认核实,陈伟强在第二天一早就把逝者的身份证明送到了吴艳超的手中。吴艳超呆呆地看着这个证明,他原本仅仅是为了诉苦,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这样把他的难心事给解决了。客死他乡的人终于能入土为安了……事后,吴艳超想请陈伟强吃顿饭表示一下感谢,陈伟强却总以没时间为由推托了。“谁家有事,陈伟强一会儿就到,可这一顿饭,三年都没时间吃。”这是采访中吴艳超反复念叨的一句话。

  很多村民把陈伟强的手机号贴在自家墙上,后来逐渐记在心里,随口便能说出——“小陈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叫他,骑着自行车一准儿就到。”老百姓都这样说。买米送柴、找工作入托……陈伟强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爱心温暖着辖区的百姓,当他及时出现在困难家庭的时候;当他喊着嫂子、大妈,把群众的米袋子扛在肩上的时候;当他把那些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把那些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就不单单是那个穿着警服的边防民警,而是村民们口中的“小陈”,心中的“主心骨”。

  高高在上,百姓不会买账;俯下身子,群众却把你捧得很高。这朴实的“一家亲”情感让所有华丽的辞藻都失去了颜色,却把瘦弱的陈伟强托得很高很高。

  他是年轻的片警,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许多不平凡的“创举”,他设立了“法庭式矛盾纠纷调解室”,他创建了辖区电子地图,他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他当上了全省第一个“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

  村民张某的孩子刚刚出生,本应欢天喜地的一家人却愁云满面。工资一直未发,家里没米没面,妻子没有办法进行产后检查,孩子无法按时接种疫苗……一时的困难让张某失去了理智,同工厂老板打了起来。陈伟强把矛盾双方叫到了“法庭式矛盾纠纷调解室”,经过反复耐心地调解,双方最终和解。之后,陈伟强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钱送给王宝平,为他买了米面和两车过冬的柴火,并为王宝平办理了医保卡,让他们一家享受到每年免费体检和到社区医院看病买药费用减半的优惠。王宝平说:“强子是俺的主心骨,俺就信得过他。”这个群众身边的“小法庭”和“四级调节平台”是陈伟强创建的化解矛盾纠纷的新举措,凭着这两张“王牌”,陈伟强把各种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于萌芽中。村民孙波老人因为非法集资的问题扬言要,陈伟强几次去做工作都被拒之门外,陈伟强连续坚持了5天,终于打动了老人,化解了矛盾。时间久了,陈伟强还和老人成了“忘年交”,帮老人换煤气,陪老人唠家常。在陈伟强看来,“没有打不动、不讲理的群众,只有不到位、少线年多来,陈伟强先后化解矛盾纠纷130起,兴民村因治安状况好、文明程度高,先后被辽宁省文明委和国家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村”和“国家级文明村”。

  陈伟强有许多“金点子”,他电脑里的一份密密麻麻布满人名的地图就是“点子”之一,点击人名,会弹出该户的大门照片、家庭情况等资料——这就是他创建的辖区电子地图。知根知底,让陈伟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针对兴民村外来人口众多,治安状况复杂的特点,陈伟强还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提出“来自千里外,如同本村人”的服务口号,陈伟强也成为首位穿警服的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几年来,陈伟强利用这两个平台,先后为5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找到了工作,为1900余人讨回工资700余万元,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医保,让他们的孩子全部实现免费入学。“党支部”和“管理服务协会”成了外来人口的“家”,陈伟强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陈伟强,他身形瘦弱,却令罪犯闻风丧胆,因为他们了解这个警察是“拼命三郎”;他年纪轻轻,却是无数“小家”的“主心骨”,因为大家了解这一个警察与百姓“心连心”。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一心为民的“80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以一颗赤诚丹心书写着别样的青春。

身边好人]热血忠诚写青春

发布时间:2024-03-25 作者: 产品中心

  他,1985年6月出生,是一个标准的“80后”。他,2004年9月入伍,2006年10月入党。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天起,他就用一腔热血、一身忠诚、一片大爱捍卫着那颗闪闪发光的警徽,先后荣立个人一、二等功,荣获公安部“优秀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省“杰出青年卫士”、“滨城百姓心中十大可亲警察”等20余项殊荣;今年6月,他还光荣当选全国边防部队第三届“十大边防卫士”。他就是辽宁边防总队龙王庙边防派出所正连职干事陈伟强。

  ……逃窜了近8公里,嫌疑犯始终没有办法摆脱身后紧追不舍的两名民警,被逼到山坡的梯田上,眼见逃脱无门,猛地转回身掏出一把尖刀,凶狠地向一位民警挥舞而来,这位民警来不及多想毅然冲了上去,搏斗中冰冷的尖刀刺进了民警左胸,鲜血瞬间浸透了警服,他不管不顾,向着歹徒逃跑的方向追去,5米……10米……30米,终因失血过多,倒在路上……随后赶到的战友将已抢劫大连女出租车司机13起的嫌疑犯制服,抓捕归案。

  这一幕发生在2008年1月4日,这名受重伤的民警叫陈伟强,在医院抢救了一天一夜才脱离生命危险,刀口距离心脏仅有3厘米。

  那时他才22岁,从警刚刚3年。年轻的他身上有着同龄人的热情、真诚、善良,更有着警察所特有的勇敢与忠诚。现在,兴民村的老百姓天天都会看到陈伟强骑着自行车走访的身影,并亲切地称他为“骑自行车的小陈”。他忠实地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尽心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用青春和热血系牢警民关系的纽带,成为辖区百姓的贴心人。

  2008年3月,伤病初愈的陈伟强就投身到兴民村工作中,并与战友们一起执行案件侦破任务。他是英雄,却没有躺在荣誉簿上止步不前,他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继续当着“拼命三郎”,在惩治犯罪上,敢打敢拼不言败。

  2009年末,辖区内连续发生多起建筑施工工地材料被盗案件,陈伟强和战友们在冰天雪地中蹲守了20多个夜晚,连日的黑白颠倒导致他免疫力下降,手脚布满了冻疮,两腿长满了疖子,溃烂的伤口让他的衣服上星星点点地沾满了黄脓,动一下就钻心地疼——这是陈伟强负伤后留下的后遗症,年年都会犯上几次,疼起来坐卧不安,难以入眠。连日的蹲守终于换来成果,当5名嫌疑犯再次作案时终于落入警方的包围圈,据交待,5人从2009年以来盗窃建材23起,涉案金额达2万余元。

  病痛的折磨阻止不了陈伟强办案的脚步,恐吓威胁更是不起丝毫作用。2010年1月,辖区内接连发生多起持刀抢劫案,陈伟强带队开展了一系列调查侦破工作。面对“你再继续查,小心后果”的多次恐吓威胁,陈伟强没有丝毫退缩,带领专案组先后赶赴大连、瓦房店等地调查取证,终于一举打掉自2008年5月以来,先后在大连市区、金州区、开发区、瓦房店市等地疯狂作案60余起的重大抢劫犯罪团伙,从而破获了金州区历史上最大一起团伙抢劫。

  2008年3月至今,陈伟强经手侦破刑事案件有95起,查结治安案件68起,查处嫌疑犯40人,抓获网上逃犯12人。作为一名社区民警,陈伟强深深懂得,辖区不稳定,群众就不会有安全感、幸福感。几年来,无论辖区内的大小案件,陈伟强都一头扎进去,案子不破,绝不退缩,在战友中赢得“拼命三郎”的美誉。陈伟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着神圣而光荣的职责,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深刻诠释了“人民警察”应有的涵义,护得一方安居乐业,保得百姓生活安宁。

  他是社区百姓口中亲切的“老儿”、“强哥”,他是社区百姓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是百姓要请这“家里人”吃一顿饭却三年也没请上……

  一个午后,兴民村的夏大娘正坐在自家炕上打盹儿,忽然,外面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夏大娘以为地震了,光脚就跑了出来。到院里一看,院墙塌了半边。夏大娘又急又怕,跑回屋拿起电话就拨通了陈伟强的号码——对这个号码,大娘已经烂熟于心。一会儿,陈伟强飞快地骑着自行车就奔来了。见到陈伟强,夏大娘像一个受了委屈的母亲见到儿子一样,抱住他哭出声来。陈伟强一边轻拍夏大娘后背,一边连声安慰,并答应尽快把塌的墙再垒起来。在不知道内情的外人看来,这就是儿子在安抚自己的母亲。此时,夏大娘才想起还没打电话告知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这样的小事几乎天天在兴民村上演,辖区里的群众早已把陈伟强当成自家的孩子、自己的兄弟,这种特殊的亲情,自陈伟强来到兴民村的那一天便蕴育着、成长着……当然,这个亲情故事的开头并不顺利。

  2008年3月,初来乍到的陈伟强有些不适应,当时兴民村外来人口是非流动人口的近3倍,在走访群众时,吃“闭门羹”是常事。但为了尽快熟悉辖区情况,陈伟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至少走访10户居民,至少工作12个小时,晚上一定到辖区转转。走访时,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白天不行晚上,晚上不行第二天再去。就凭着这个“笨”办法,陈伟强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将辖区居民全部走访一遍,并且做到“提名知人,提人知名”。几年来,在与辖区百姓交往过程中,陈伟强把每一位村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用自己的“真情”换取了辖区百姓的“亲情”。

  2009年2月14日晚上,正赶上春节,但村民吴艳超脸上却没有丝毫喜庆,一个人独自走在街头——他的哥哥刚刚因病去世,由于其常年在外漂泊打工,没有身份证,尸体在火葬场停放7天无法火化,逝者的无法安息和每天100元的停放费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在街上巡逻的陈伟强看到了垂头丧气的吴艳超,在知道了他这个难心事后,经过多方的确认核实,陈伟强在第二天一早就把逝者的身份证明送到了吴艳超的手中。吴艳超呆呆地看着这个证明,他原本仅仅是为了诉苦,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这样把他的难心事给解决了。客死他乡的人终于能入土为安了……事后,吴艳超想请陈伟强吃顿饭表示一下感谢,陈伟强却总以没时间为由推托了。“谁家有事,陈伟强一会儿就到,可这一顿饭,三年都没时间吃。”这是采访中吴艳超反复念叨的一句话。

  很多村民把陈伟强的手机号贴在自家墙上,后来逐渐记在心里,随口便能说出——“小陈24小时开机,有什么事叫他,骑着自行车一准儿就到。”老百姓都这样说。买米送柴、找工作入托……陈伟强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爱心温暖着辖区的百姓,当他及时出现在困难家庭的时候;当他喊着嫂子、大妈,把群众的米袋子扛在肩上的时候;当他把那些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把那些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就不单单是那个穿着警服的边防民警,而是村民们口中的“小陈”,心中的“主心骨”。

  高高在上,百姓不会买账;俯下身子,群众却把你捧得很高。这朴实的“一家亲”情感让所有华丽的辞藻都失去了颜色,却把瘦弱的陈伟强托得很高很高。

  他是年轻的片警,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许多不平凡的“创举”,他设立了“法庭式矛盾纠纷调解室”,他创建了辖区电子地图,他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他当上了全省第一个“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

  村民张某的孩子刚刚出生,本应欢天喜地的一家人却愁云满面。工资一直未发,家里没米没面,妻子没有办法进行产后检查,孩子无法按时接种疫苗……一时的困难让张某失去了理智,同工厂老板打了起来。陈伟强把矛盾双方叫到了“法庭式矛盾纠纷调解室”,经过反复耐心地调解,双方最终和解。之后,陈伟强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500元钱送给王宝平,为他买了米面和两车过冬的柴火,并为王宝平办理了医保卡,让他们一家享受到每年免费体检和到社区医院看病买药费用减半的优惠。王宝平说:“强子是俺的主心骨,俺就信得过他。”这个群众身边的“小法庭”和“四级调节平台”是陈伟强创建的化解矛盾纠纷的新举措,凭着这两张“王牌”,陈伟强把各种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于萌芽中。村民孙波老人因为非法集资的问题扬言要,陈伟强几次去做工作都被拒之门外,陈伟强连续坚持了5天,终于打动了老人,化解了矛盾。时间久了,陈伟强还和老人成了“忘年交”,帮老人换煤气,陪老人唠家常。在陈伟强看来,“没有打不动、不讲理的群众,只有不到位、少线年多来,陈伟强先后化解矛盾纠纷130起,兴民村因治安状况好、文明程度高,先后被辽宁省文明委和国家文明委评为“省级文明村”和“国家级文明村”。

  陈伟强有许多“金点子”,他电脑里的一份密密麻麻布满人名的地图就是“点子”之一,点击人名,会弹出该户的大门照片、家庭情况等资料——这就是他创建的辖区电子地图。知根知底,让陈伟强工作起来得心应手。针对兴民村外来人口众多,治安状况复杂的特点,陈伟强还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协会”,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提出“来自千里外,如同本村人”的服务口号,陈伟强也成为首位穿警服的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几年来,陈伟强利用这两个平台,先后为5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找到了工作,为1900余人讨回工资700余万元,并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医保,让他们的孩子全部实现免费入学。“党支部”和“管理服务协会”成了外来人口的“家”,陈伟强成了他们的贴心人。

  陈伟强,他身形瘦弱,却令罪犯闻风丧胆,因为他们了解这个警察是“拼命三郎”;他年纪轻轻,却是无数“小家”的“主心骨”,因为大家了解这一个警察与百姓“心连心”。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一心为民的“80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以一颗赤诚丹心书写着别样的青春。